近日,支付行業最火的消息莫過于華為的“花瓣支付“。作為小米之后第二家拿到支付牌照的手機廠商,“花瓣支付”在華為的生態布局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。10月份,央行官網更新支付機構重大事項變更許可信息,同意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訊聯智付”)變更公司名稱為花瓣支付(深圳)有限公司(以下簡稱“花瓣支付”)。更名的背后,既是出于對支付機構條例的敬畏,又是為了更好地打響華為的支付品牌。對于華為此次將訊聯智付更名為花瓣支付,原因有四。據「支付百科」了解,華為早在多年前便已開始布局支付業務。2021年,華為成功收購深圳市訊聯智付網絡有限公司,間接獲得了互聯網支付和移動電話支付牌照,
被華為100%控股的迅聯智付,成為了花瓣支付的載體,更改名稱的動作同樣經過了深思熟慮。實際上,在華為之前,已有多家支付機構進行了更名,包括重慶聯付通更名為“人保支付”,福建一卡通更名為“福建一卡通支付”等。2021年1月,中國人民銀行發布的《非銀行支付機構條例(征求意見稿)》(以下簡稱條例)明確規定,支付機構的名稱中應當標明“支付”字樣,不從事支付業務的,任何單位不得在單位名稱中使用“支付”字樣。華為旗下支付公司自然也需要對名稱進行調整,首先要達到合規的要求。此前“訊聯智付”的名稱中并不帶“支付”二字,更名也是必須要完成的一步。此外,訊聯智付曾分別隸屬于中興和證通股份,華為是迅聯智付的第三個主人,而訊聯智付一直沒改過名,為了與“前任”區分,華為對其更名也理所當然。信息顯示,早在2020年,華為就已注冊花瓣支付商標,申請的類別是9類和36類,不過直至2022年華為關于花瓣支付商標的申請才正式獲得核準注冊。也就是說,華為早就想好了未來推出花瓣支付的品牌,除了支付業務外,華為還申請了“花瓣”、“花瓣云”、“花瓣鏈”等一系列商標,但多數都是圍繞著“花瓣”來的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華為logo從設計上便是八片花瓣,華為粉絲昵稱花粉。這么看華為的支付應該叫做”花唄“,但是這個名字已經被支付寶用了好幾年了,所以叫花瓣更為應景,而且近似于方言諧音“花不完”,花瓣支付與華為的品牌logo也能相得益彰。Huawei Pay發展多年,已經積累和培養的一定的用戶基礎,硬件優勢和多年來的經驗,都賦予了花瓣支付市場競爭力,當下或是花瓣支付推出的最好時機。雖然市場都在炒作華為是支付寶微信的挑戰者,但目前我們判斷,華為的花瓣支付還不會有太大的動作,只是簡單的改名,整體還是為了配合鴻蒙生態的需要。任正非曾稱:“蘋果公司給我們做了榜樣,蘋果的商業模式是垂直整合模式,在許多地方,華為是不如蘋果的。”
2023年第四季度,Apple Pay共完成30億筆交易,到2024年,蘋果Apple Pay在全球的交易額將達到6860億美元。Apple Pay的成功意味著,手機生態支付具有巨大潛力。
蘋果有所謂的“蘋果稅”,在蘋果系統上線的APP,將會被抽取30%平臺費。華為也可以走這個路線,只要鴻蒙做大做強,其實也是潛力無限的。
鴻蒙系統的出現,成為除安卓、蘋果外的第三大手機系統。近幾年,鴻蒙在不斷更新下已經逐漸完善,華為旗下汽車、手機、電腦、平板、智能穿戴、家居智能等設備逐漸實現物-物互聯。在各個場景中,支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,華為為此籌備已久。此前華為已與中信銀行、銀聯共同推出了聯名信用卡Huawei Card,該功能與Apple Card功能類似,極大的簡化了線下支付流程。但華為搶占市場不僅需要學習,還需要創新。據了解,2021年,華為已公開“一種語音支付方法和電子設備”專利,且其移動端設備已開發碰一碰支付,雙擊電源閃付,智感支付等功能。從生態鏈來看,鴻蒙系統內部共聯逐漸完善,需要增加向外鏈接的“觸手”,增強用戶的線下使用性和體驗感。支付是鴻蒙生態的基礎設施,加強支付領域的建設,正是可以提升鴻蒙系統的使用范圍的不錯選擇。一直以來,華為沒有嚴格意義的支付品牌,但這幾年開始做矩陣品牌戰略,比如鴻蒙等等,華為支付過于保守,未來要走出去,肯定需要一個更讓市場接受的品牌。不過隨著華為一改此前在支付領域較為保守的態勢,將訊聯智付更名為花瓣支付,一舉增強了企業辨識度,成為華為加速進軍支付市場的信號。目前,在華為移動端未出現花瓣支付的標志,華為支付仍以華為錢包形象出現。雖然花瓣支付完成了更名,但華為錢包作為一款支付產品并未受到影響。前不久華為在回應中,也表示對花瓣支付的定位不僅僅是手機支付,是全場景支付服務。但目前入住的APP較少,支付能起到的作用還比較有限。
華為手機用戶目前已達到7億,銷售量和粉絲優勢都“遙遙領先”,交通卡也能綁定華為錢包,基于手機生態下的支付業務也可能會“遙遙領先”。從未來發展來看,花瓣支付這“兵馬”雖未動,但移動端配套的支付技術已“先行”。華為本就擁有國內手機市場最高的品牌忠誠度,可以借助花瓣支付來更好地開展金融業務,展開金融市場的爭奪,進一步激活數億用戶并打開新的增長空間。
